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回顧藝術家的日與夜 - 曾家輝

回顧藝術家的日與夜 | Pixelbread 像素麵包 - 文化藝術資訊網 - 2012-08

作者: 曾家輝

這是名副其實的回顧展,因為謝諾麟在JCCAC舉行的「…日夜…(第7年)」作品展覽中,將這七年的創作做了一次自我檢視。其實,要做一次回顧展本身不是一件易事,尤其對於一直有創作的藝術家,因為他們會一直做──無論是畫家、攝影家、雕塑家,又或是舞蹈家、音樂家也好,不是說他們每日都要做出一件作品或演出一場,但他們沒有中斷自己的創作發展,一直在吸收,之後有新靈感,有新創作,有所改變,再有新創作,都是一種成長,但大前提是沒有放低創作。
但筆者也明白一個實際問題,也許是所有香港藝術家的問題──應付生活。認識太多人說自己是搞藝術創作的,但不知是不是香港的天性,做所有事都要先從實際角度出發,可行的就做,所以要搞藝術也可以,但要搞可以為生的藝術,不是的話,就要將搞藝術當為兼職,另有一份全職,又或是搞了一陣子創作,舉行了一次展示,之停好幾年,打工儲錢,再重新搞藝術。那一種方式本身都沒有問題,只要你的創作之路沒有被斬斷就可以了,因為看過不少人以為沒有斷,但其實早就斷了,只是自己不肯承認吧了。因此,對於謝諾麟這個展覽,多少是帶點佩服的,因為一來表示他沒有停止創作,不論他要或不要面對實際生活問題,又或藝術創作能成為他的「全職」,二來是自己肯面對自己的創作,到了某一個時間,去回首看過去創作,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創作是這樣的,因為藝術家未會有意識去「檢視」自己的創作,因為他們的「本份」是創作,但有時候會有迷失,會有樽頸位,靠其他人告訴出了甚麼問題,反而不如自己去看,以一個第三者去看。謝諾麟在簡介中說其作品透過思考循環這課題及以身體的回應,並以不同的媒體表達其概念,所以筆者會覺得藝術家從來都重視思考性的。
無論你是第一次認識他,或是以前也曾看過他的展覽,筆者覺得沒有很大分別,因為在這展覽中,都可以來一個全面的檢閱從2006至2012年的「…日夜…」系列作品,而且他有一件作品「…日夜…(17)」,就是將這麼多的作品,整成一張創作路向圖,即從第一件「…日夜…」到最新一件的「…日夜…」,或者大家很少會看到有藝術家自己製作一張創作路向圖,一般都是學者或評論人才會分析一個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作品是如何互相影響及承繼的。因此,看這張創作路向時,筆者有一種「原來係咁」的感覺,第一件到第二件,第二年到第三件,第二件又發展到第十六年,第二件甚至延伸有2.1至2.7……有趣的是,這路向圖亦是謝諾麟「…日夜…」其中一件作品。
看其創作,不只認識藝術家的創作概念在這些年是如何的改變或延伸,也可以從媒體上的選擇,包括錄像、相片、印刷、裝置等,如何去配合他在不同時期想表達的思想。一段片,發展成一批相片、一個影像,一個裝置,不同的可只是各個作品各自表達了甚麼意思,而是不同媒體在表達時的不同方式及效果。藝術家一再強調因為自身及外在的改變,所以作品的概念及媒體也改變,這正反映了藝術創作不是孤立於外在世界的,而是藝術家自己對外在世界的種種沈澱與反射,而是這種沈澱與反射並不像新聞報道一般客觀化、理性化,而是經過藝術家的醞釀而成。
日與夜,就是一日,也是一個循環。七年,超過二千多次循環了。照謝諾麟的創作品向圖,在第十九件後,不知第二十件「…日夜…」會是如何的呢,也讓有所期待。

筆者並非要說甚麼大道理,只是有時候看得多,有所感受而已。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daynight... (19) / ...日夜... (19) --- 2012


...daynight... (19)
Photography
1.5 x 1.25m
2012

...日夜... (19)
相片
1.5 x 1.25m
2012
2012年, 本系列的第35件作品, 回顧才能找到這是作品
在“...日夜... (2.7)”的作品展覽上, 機緣巧合地和太太在作品上拍攝了一些相片. 其中張相片的內容如要請太太到我的作品內. 在早期, 這相片只是為娛樂. 在準備”第7年”的個展時, 當回顧這相片時才留意到這作品正好提出了另一個結論.
"自身的習慣必然受到特定的人影響或改變自身的習慣."

...daynight... (20) / ...日夜... (20) --- 2012

...daynight... (20)
Installation
3 x 1.7m
2012

...日夜... (20)
裝置
3 x 1.7m
2012

2012年, 本系列的第34件作品, 思考自身的習慣會否受他人影響或改變.
再次在生活的循環中尋找不段重複而又帶著細微不同的原素. 在每天工作的生活中, 都會帶由母親所做的飯盒作午飯, 每天如是, 近年間, 開始習慣把午飯的飯盒拍攝下來. 之後把相片裝置成” ...日夜... (20)“, 借作品思考自身的習慣會因他人或特定的人會否影響或改變?
至今的結論是 ”自身的習慣必然受他人的習慣影響或改變, 同樣地這一種影響是互動. ”


...daynight... (17.1) / ...日夜... (17.1) --- 2012

...daynight... (17.1)
Digital Printout
108 x 216cm
2012

...日夜... (17.1)
數碼印刷
108 x 216cm
2012

2012年, 本系列的第33件作品, 透過更新及回顧作品, 才能付予生命的實體
作品的生命得以成長, 需要透過經歷, 如果作品只是單次的創作, 這只是一件作品, 沒有或沒有機會成長, 而透過繼續更新及回顧這作品, 能夠把作品成長的這一個原素加入, 使作品得到生命力, 能付予作品生命的實體.

...daynight... (18.1) / ...日夜... (18.1) --- 2012


...daynight... (18.1)
Installation
4 x 8m
2012

...日夜... (18.1)
裝置
4 x 8m
2012

2012年, 本系列的第32件作品, 
以” ...日夜... (2.7)”為基礎, 把相片貼於地上, 同時界定行人的通道. 把觀者的重心放在相片中. 但在燈光佈置上, 固意只射向行人通道, 借此提出重點不在相片.
在日間和夜間光線的差異, 把相片反映成了不同的色快, 而內容不在相片, 而是在於相片上反映的顏色.

...daynight... (18) / ...日夜... (18) --- 2012



...daynight... (18)
Installation
4 x 3m
2012

...日夜... (18)
裝置
4 x 3m
2012

2012年, 本系列的第31件作品,  一些非觀者容易能夠觀察到的東西
因為” ...日夜... (16)”在展場放置在窗邊, 透過日光及射燈, 作品的不同部份在日和夜間的不同時間, 有著不同的狀態. 這個日和夜的時間性並非實在的東西, 和作品的關係亦非觀者容易能夠觀察到. 所以便進行了”...日夜... (18)”. 作品以” ...日夜... (16)”在日間和晚間的相片, 裝置到非射燈照到的位置, 所以容意忽略作品. 用意以帶出觀者容易錯過的細節, 但礙於相片是固定於展場, 觀者容易察覺, 所以同步做了”...日夜... (18.1)”.


...daynight... (16.1) / ...日夜... (16.1) --- 2012


...daynight... (16.1)
Installation
2.5 x 3.5m
2012

...日夜... (16.1)
裝置
2.5 x 3.5m
2012

2012年, 本系列的第30件作品,  對一次性的作品提出疑問
"...日夜... (2.7)" 一次性的作品, 當展覽過後, 作品便不能再次裝置. 在”...日夜... (16) “ 中開始探討這一個問題. 第一時間的聯想是生死, 及後是出土文物.
“...日夜... (16.1)” 就是以"...日夜... (2.7)"回收得來的作品, 在這概念下以出土文物的形式展示.

...daynight... (17) / ...日夜... (17) --- 2012

...daynight... (17)
Digital Printout
1.5 x 4m
2012

...日夜... (17)
數碼印刷
1.5 x 4m
2012

2012年, 本系列的第29件作品, 經歷是作品實體的一部份
在“…日夜… (2.7)”的展覽中, 在展場中央放了一張大型的廣告banner, 內容是作品在7年間的過程, 這一個畫面早在腦中出現, 只是借廣告的banner展示, 在展場中細看這banner時, 想到了這是本系列的一部份, 是其中一件作品.
作品本身是沒有生命, 構成它的生命來自經歷. 而它本身是沒有經歷, 它的經歷是由作者在創作的過程而構成, 過程往往透過過去完成作品的經歷, 而每一件過去的作品都是做成作品現在形態的基礎. 這一個過程才是作品的本體, 單一的作品只是作品的一部份, 整體才是作品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