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每天都是安逸的生活 / 譚偉平

每天都是安逸的生活 / 譚偉平 (本文寫於2011年7月29日)

我希望每天起床都能體會奇斯洛夫斯基所講的話:「我的所有電影,描寫的全是一些找不到方向、不曉得怎樣生活、不知道甚麼是對錯的人,他們迫切地在尋找著,尋找著一些最基本問題的答案:這一切到底為了甚麼?早上為了甚麼起床﹖晚上為了甚麼睡覺?」而事實上到了晚上入夢前還不堪回想一天所做何事?



安逸的生活就是希望在一種舒適的環境中過日子,但換轉角度,所謂的安逸可以在不知不覺間把生命磨掉,日復一日的重覆是多麼的麻木,但大多數人還是追尋安逸的生活,被動接受生活的磋跎。為了什麼而生活?是大多數人回答不了的問題,所以最好還是不要問。



但我認識的謝諾麟問了以上的問題,他從觀察自身的起床習慣開始,然後問「習慣」是什麼?追問「重覆」是什麼?什麼是「規律的生活」? … … 身體和精神的關係,涉及哲學的問題,謝諾麟並沒有以哲學方式回應,而以藝術實踐心中所想的,表現於行為、攝影、錄像及裝置等不同的創作,一個系列緊接著另一系列,在同一線上思考著相連的問題。



那些問題不只是謝諾麟的問題,正如奇斯洛夫斯基所講這些都是每個人的問題,只是謝諾麟不斷的在追問,有如強迫症的藝術行為,表現出一種極大的內在需要,當這種意識不斷擴大時,從個人思考延伸至大眾層面。這是因為想在他人身上印證他的想法?或是想令他人重新審視自身的習慣?我不得而知,但我想最重要的是那種質疑的態度,它嘗試打破「日常性」這種禁忌,恢復「意識」可能就是其底層的意義。



怎樣從藝術品中傳達這種訊息?謝諾麟用了很原始的方法―記錄,記錄本身不存在著意義,但用了大量有系統的記錄後,我們可以注意到日常習慣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作品根據時間敘事方式進行,給我的印象屬於科學性的記錄,甚至把感觀減低,這種減低感觀的做法其好處在於像客觀研究,其不容易理解之處是觀眾不一定能投入藝術家所經歷的感覺,閱讀時需要論述的協助,這亦需透過理性手法解讀藝術家的訊息。



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選擇,反映了謝諾麟的性格。或許,對於謝諾麟說過,最重要的莫過於提問,有如奇斯洛夫斯基提出最基本的問題,好讓人們思考,因為每個人對於生活或生命的意義,都會有不一樣的經歷和見解。



----------------------------------------------------------------------------



本文將收錄於《…日夜… (2.7)》的場刊內

...日夜...(2.7) - 謝諾麟作品展覽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 L1中庭名L2平台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展期 : 11月19日 - 11月27日

開幕 : 2011-11-19(Sat) 3:00pm - JCCAC L2平台



主辦 : 藝術本地

資助 : 香港藝術發展局

場地資助 :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