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每天都是安逸的生活 / 譚偉平

每天都是安逸的生活 / 譚偉平 (本文寫於2011年7月29日)

我希望每天起床都能體會奇斯洛夫斯基所講的話:「我的所有電影,描寫的全是一些找不到方向、不曉得怎樣生活、不知道甚麼是對錯的人,他們迫切地在尋找著,尋找著一些最基本問題的答案:這一切到底為了甚麼?早上為了甚麼起床﹖晚上為了甚麼睡覺?」而事實上到了晚上入夢前還不堪回想一天所做何事?



安逸的生活就是希望在一種舒適的環境中過日子,但換轉角度,所謂的安逸可以在不知不覺間把生命磨掉,日復一日的重覆是多麼的麻木,但大多數人還是追尋安逸的生活,被動接受生活的磋跎。為了什麼而生活?是大多數人回答不了的問題,所以最好還是不要問。



但我認識的謝諾麟問了以上的問題,他從觀察自身的起床習慣開始,然後問「習慣」是什麼?追問「重覆」是什麼?什麼是「規律的生活」? … … 身體和精神的關係,涉及哲學的問題,謝諾麟並沒有以哲學方式回應,而以藝術實踐心中所想的,表現於行為、攝影、錄像及裝置等不同的創作,一個系列緊接著另一系列,在同一線上思考著相連的問題。



那些問題不只是謝諾麟的問題,正如奇斯洛夫斯基所講這些都是每個人的問題,只是謝諾麟不斷的在追問,有如強迫症的藝術行為,表現出一種極大的內在需要,當這種意識不斷擴大時,從個人思考延伸至大眾層面。這是因為想在他人身上印證他的想法?或是想令他人重新審視自身的習慣?我不得而知,但我想最重要的是那種質疑的態度,它嘗試打破「日常性」這種禁忌,恢復「意識」可能就是其底層的意義。



怎樣從藝術品中傳達這種訊息?謝諾麟用了很原始的方法―記錄,記錄本身不存在著意義,但用了大量有系統的記錄後,我們可以注意到日常習慣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作品根據時間敘事方式進行,給我的印象屬於科學性的記錄,甚至把感觀減低,這種減低感觀的做法其好處在於像客觀研究,其不容易理解之處是觀眾不一定能投入藝術家所經歷的感覺,閱讀時需要論述的協助,這亦需透過理性手法解讀藝術家的訊息。



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選擇,反映了謝諾麟的性格。或許,對於謝諾麟說過,最重要的莫過於提問,有如奇斯洛夫斯基提出最基本的問題,好讓人們思考,因為每個人對於生活或生命的意義,都會有不一樣的經歷和見解。



----------------------------------------------------------------------------



本文將收錄於《…日夜… (2.7)》的場刊內

...日夜...(2.7) - 謝諾麟作品展覽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 L1中庭名L2平台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展期 : 11月19日 - 11月27日

開幕 : 2011-11-19(Sat) 3:00pm - JCCAC L2平台



主辦 : 藝術本地

資助 : 香港藝術發展局

場地資助 :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daynight... (16) / ...日夜... (16) --- 2011

...daynight... (16)
Installation
3 x 2 x 1m
2011

...日夜... (1.6)
裝置
3 x 2 x 1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8件作品, 以 "作品的生命" 為主體
在“…日夜… (2.3)”中, 作品長時間放在公眾空間, 作品由最好的狀況放置到不適合展出, 這過程展覽了"作品的生命". ...日夜... (16)就是以 "作品的生命" 為主體, 透過 “...日夜...(2.4)”的歷史及故事帶出作品本身就存在上的疑問.
同時因為作品放置在展場的窗邊, 透過日光及射燈, 作品的不同部份在日和夜的不同時間, 分別成為作品重點.



...daynight... (2.7) / ...日夜... (2.7) --- 2011



...daynight... (2.7)
Installation
11.5 x 27m
2011

...日夜... (2.7)
裝置
11.5 x 27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7件作品, 本系列最大型的作品
"...日夜... (2.7)", 實行了試圖以作品影響或改變他人, 借此在觀察人群和作品之間的關係, 再者觀察人群的流動, 同時這作品回應了本人在早期的問題.
"自身的習慣必然影響或改變他人的習慣."



...daynight... (15.1) / ...日夜... (15.1) --- 2011


...daynight... (15.1)
Installation
13 x 8m
2011

...日夜... (15.1)
裝置
13 x 8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6件作品, 思考比例問題





...daynight... (15) / ...日夜... (15) --- 2011

...daynight... (15)
Installation
13 x 8m
2011

...日夜... (15)
裝置
13 x 8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5件作品, 思考比例問題

...daynight... (2.6) / ...日夜... (2.6) --- 2011

...daynight... (2.6)
Installation
1.6 x 2.4m
2011

...日夜... (2.6)
裝置
1.6 x 2.4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4件作品,...日夜... (2.7)的初型
實行了試圖以作品影響或改變他人, 但意識比例太少而減弱了效果. 只能說自身的習慣有可能影響他人.

...daynight... (2.5) / ...日夜... (2.5) --- 2011


...daynight... (2.5)
Installation
1.5 x 4m
2011

...日夜... (2.5)
裝置
1.5 x 4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3件作品, 空間的佔領
當整個空間被佔領時, 之前所想的自身的習慣只存在於他人的生活中即時出現矛盾, 因為自身的習慣不只存在於他人的思想中, 而是真實的間接存在及直接影響或方向性指引著他人的生活習慣.

...daynight... (2.4) / ...日夜... (2.4) --- 2011


...daynight... (2.4)
Installation
1.89 x 2.2 x 0.75m
2011

...日夜... (2.4)
裝置
1.89 x 2.2 x 0.75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2件作品, 和人連上關係
在“…日夜… (2.3)”後的一年間,都在思考作品及自身和人之間的關係, 本作品裝置在一樓梯的通道上, 刻意把作品的部份安裝在地上, 用意引起人的注意.
因本創作把作品伸延到與他人的關係, 當時所理解的是自身的習慣只是存在於他人的生活中, 而存在的定義則是他人的生活中, 只是知道有其他人的生活習慣存在而已.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轉貼]作品的標題 - 香港文匯報 / [2011-03-25]



[轉貼]作品的標題 - 香港文匯報 / [2011-03-25]

文、圖:鄧凝姿(視覺藝術家,近來喜歡用文字思考香港藝術問題)

 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內多個租戶單位門前,擺放了一套印有4位藝術家作品的短度明信片。明信片以雙面印刷,一面是參展藝術家的舊作圖像,另一面是作品的標題。印刷品是免費取閱,由Art Local組織主辦,從2010年開始分階段展出,現為第二階段(即日起至3月31日)。Art Local 是年青的組織,其策展論述直指「觀者遺忘了的藝術標題」的問題。展覽並沒有中文的題目,只是筆者把它寫成為「作品的標題」。

 「作品的標題」其實是一個很小的論題,年青的策展人謝諾麟找來這個題目,並出錢出力,去提醒觀眾留意其重要性,看來他對這個問題有很大的感受。標題的一般內容有:藝術家名稱、作品題目、創作媒介和年份;有時還可以有作品的描述或藝術家論述,這些看來都屬資料性的傳遞,被忽略了也不足為奇。謝諾麟為甚麼會關心這個問題呢?

 作品標題跟展覽有關,當代藝術重視公開展示,因此需要文字的介紹,對象是所有觀眾。大型的主題性展覽需要更多的文字,去讓觀眾了解整個策劃的方向和其所介紹的作品,所以展覽的整體概念很多時比個別藝術作品顯得重要,大概這也是謝諾麟所關心的事情吧;相對傳統中國畫的模式,很多時有關作品的內容已經在畫面上看到了,或當藝術品只是在友朋間相互分享時,一切有關作品的內容都盡在言語之間了。

 除了展示的大前提外,也有一些社會現象,影響了標題的重要性,例如所謂「簽名式」的作品,意謂其作品就等如一個人的簽署一樣,容易辨認。從前,這個情況多存在於成名的藝術家內,他/她們的作品,由於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工作,終於讓我們看到了類似的作品;時至今天,很多作品、包括年青藝術家的,也很早成形,原因在於接受了學院的訓練後,新生代的藝術家,其創作會較能集中在同一主題/方向內;另一個當然是市場要求的原因,藝術家總要在藝術市場中讓觀察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總不能在短時間內變化太多,因此,如果已是耳熟能詳的作品,就不用標題了。

 至於藝術的內容,大家可能會發現有些藝術作品是不難了解的,例如它們會用上了很多大眾熟悉的圖像,又或者彼此挪用/重複前者藝術家的視覺語言,使溝通變得容易,在大環境中能產生更多對話;除此,當代藝術也從抽象和內在性、走向外露和日常化,有些著重行動的創作,就像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只不過仍用上了藝術之名,這些作品有否標題,相信不是其關注的要點。近年來,觀眾的觀看方式變得主動,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閱讀作品,提出更多有趣的論點。不過,有些作品仍需要文字去解釋其中意義,例如一些概念藝術,其多不會倚重視覺語言的表達,反而會用上大量的書寫文字,使成為一類藝術的創作模式。

 面對一個公共領域,藝術應該有很多的挑戰,謝諾麟雖是展覽的策展人、但本身也是藝術創作者,他以創作人的身份,去關心個人的陳述在公共環境中如何變得渺小;也讓大家思考,藝術家的身份,應該怎樣才能在開放的環境中確立起來。 (註:該展覽詳情可參閱hkartlocal.blogspot.com)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3/25/OT1103250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