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安逸的生活 / 譚偉平 (本文寫於2011年7月29日)
我希望每天起床都能體會奇斯洛夫斯基所講的話:「我的所有電影,描寫的全是一些找不到方向、不曉得怎樣生活、不知道甚麼是對錯的人,他們迫切地在尋找著,尋找著一些最基本問題的答案:這一切到底為了甚麼?早上為了甚麼起床﹖晚上為了甚麼睡覺?」而事實上到了晚上入夢前還不堪回想一天所做何事?
安逸的生活就是希望在一種舒適的環境中過日子,但換轉角度,所謂的安逸可以在不知不覺間把生命磨掉,日復一日的重覆是多麼的麻木,但大多數人還是追尋安逸的生活,被動接受生活的磋跎。為了什麼而生活?是大多數人回答不了的問題,所以最好還是不要問。
但我認識的謝諾麟問了以上的問題,他從觀察自身的起床習慣開始,然後問「習慣」是什麼?追問「重覆」是什麼?什麼是「規律的生活」? … … 身體和精神的關係,涉及哲學的問題,謝諾麟並沒有以哲學方式回應,而以藝術實踐心中所想的,表現於行為、攝影、錄像及裝置等不同的創作,一個系列緊接著另一系列,在同一線上思考著相連的問題。
那些問題不只是謝諾麟的問題,正如奇斯洛夫斯基所講這些都是每個人的問題,只是謝諾麟不斷的在追問,有如強迫症的藝術行為,表現出一種極大的內在需要,當這種意識不斷擴大時,從個人思考延伸至大眾層面。這是因為想在他人身上印證他的想法?或是想令他人重新審視自身的習慣?我不得而知,但我想最重要的是那種質疑的態度,它嘗試打破「日常性」這種禁忌,恢復「意識」可能就是其底層的意義。
怎樣從藝術品中傳達這種訊息?謝諾麟用了很原始的方法―記錄,記錄本身不存在著意義,但用了大量有系統的記錄後,我們可以注意到日常習慣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作品根據時間敘事方式進行,給我的印象屬於科學性的記錄,甚至把感觀減低,這種減低感觀的做法其好處在於像客觀研究,其不容易理解之處是觀眾不一定能投入藝術家所經歷的感覺,閱讀時需要論述的協助,這亦需透過理性手法解讀藝術家的訊息。
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選擇,反映了謝諾麟的性格。或許,對於謝諾麟說過,最重要的莫過於提問,有如奇斯洛夫斯基提出最基本的問題,好讓人們思考,因為每個人對於生活或生命的意義,都會有不一樣的經歷和見解。
----------------------------------------------------------------------------
本文將收錄於《…日夜… (2.7)》的場刊內
...日夜...(2.7) - 謝諾麟作品展覽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 L1中庭名L2平台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展期 : 11月19日 - 11月27日
開幕 : 2011-11-19(Sat) 3:00pm - JCCAC L2平台
主辦 : 藝術本地
資助 : 香港藝術發展局
場地資助 :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daynight... (16) / ...日夜... (16) --- 2011
...daynight... (16)
Installation
3 x 2 x 1m
Installation
3 x 2 x 1m
2011
...日夜... (1.6)
裝置
3 x 2 x 1m
3 x 2 x 1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8件作品, 以 "作品的生命" 為主體
在“…日夜… (2.3)”中, 作品長時間放在公眾空間, 作品由最好的狀況放置到不適合展出, 這過程展覽了"作品的生命". ...日夜... (16)就是以 "作品的生命" 為主體, 透過 “...日夜...(2.4)”的歷史及故事帶出作品本身就存在上的疑問.
同時因為作品放置在展場的窗邊, 透過日光及射燈, 作品的不同部份在日和夜的不同時間, 分別成為作品重點.
在“…日夜… (2.3)”中, 作品長時間放在公眾空間, 作品由最好的狀況放置到不適合展出, 這過程展覽了"作品的生命". ...日夜... (16)就是以 "作品的生命" 為主體, 透過 “...日夜...(2.4)”的歷史及故事帶出作品本身就存在上的疑問.
同時因為作品放置在展場的窗邊, 透過日光及射燈, 作品的不同部份在日和夜的不同時間, 分別成為作品重點.
...daynight... (2.7) / ...日夜... (2.7) --- 2011
...daynight... (2.7)
Installation
11.5 x 27m
Installation
11.5 x 27m
2011
...日夜... (2.7)
裝置
11.5 x 27m
11.5 x 27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7件作品, 本系列最大型的作品
"...日夜... (2.7)", 實行了試圖以作品影響或改變他人, 借此在觀察人群和作品之間的關係, 再者觀察人群的流動, 同時這作品回應了本人在早期的問題.
"自身的習慣必然影響或改變他人的習慣."
"...日夜... (2.7)", 實行了試圖以作品影響或改變他人, 借此在觀察人群和作品之間的關係, 再者觀察人群的流動, 同時這作品回應了本人在早期的問題.
"自身的習慣必然影響或改變他人的習慣."
...daynight... (15.1) / ...日夜... (15.1) --- 2011
...daynight... (15.1)
Installation
13 x 8m
Installation
13 x 8m
2011
...日夜... (15.1)
裝置
13 x 8m
13 x 8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6件作品, 思考比例問題
...daynight... (15) / ...日夜... (15) --- 2011
...daynight... (15)
Installation
13 x 8m
Installation
13 x 8m
2011
...日夜... (15)
裝置
13 x 8m
13 x 8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5件作品, 思考比例問題
...daynight... (2.6) / ...日夜... (2.6) --- 2011
...daynight... (2.6)
Installation
1.6 x 2.4m
Installation
1.6 x 2.4m
2011
...日夜... (2.6)
裝置
1.6 x 2.4m
1.6 x 2.4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4件作品,...日夜... (2.7)的初型
實行了試圖以作品影響或改變他人, 但意識比例太少而減弱了效果. 只能說自身的習慣有可能影響他人.
實行了試圖以作品影響或改變他人, 但意識比例太少而減弱了效果. 只能說自身的習慣有可能影響他人.
...daynight... (2.5) / ...日夜... (2.5) --- 2011
...daynight... (2.5)
Installation
1.5 x 4m
Installation
1.5 x 4m
2011
...日夜... (2.5)
裝置
1.5 x 4m
1.5 x 4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3件作品, 空間的佔領
當整個空間被佔領時, 之前所想的自身的習慣只存在於他人的生活中即時出現矛盾, 因為自身的習慣不只存在於他人的思想中, 而是真實的間接存在及直接影響或方向性指引著他人的生活習慣.
當整個空間被佔領時, 之前所想的自身的習慣只存在於他人的生活中即時出現矛盾, 因為自身的習慣不只存在於他人的思想中, 而是真實的間接存在及直接影響或方向性指引著他人的生活習慣.
...daynight... (2.4) / ...日夜... (2.4) --- 2011
...daynight... (2.4)
Installation
1.89 x 2.2 x 0.75m
Installation
1.89 x 2.2 x 0.75m
2011
...日夜... (2.4)
裝置
1.89 x 2.2 x 0.75m
1.89 x 2.2 x 0.75m
2011
2011年, 本系列的第22件作品, 和人連上關係
在“…日夜… (2.3)”後的一年間,都在思考作品及自身和人之間的關係, 本作品裝置在一樓梯的通道上, 刻意把作品的部份安裝在地上, 用意引起人的注意.
因本創作把作品伸延到與他人的關係, 當時所理解的是自身的習慣只是存在於他人的生活中, 而存在的定義則是他人的生活中, 只是知道有其他人的生活習慣存在而已.
在“…日夜… (2.3)”後的一年間,都在思考作品及自身和人之間的關係, 本作品裝置在一樓梯的通道上, 刻意把作品的部份安裝在地上, 用意引起人的注意.
因本創作把作品伸延到與他人的關係, 當時所理解的是自身的習慣只是存在於他人的生活中, 而存在的定義則是他人的生活中, 只是知道有其他人的生活習慣存在而已.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轉貼]作品的標題 - 香港文匯報 / [2011-03-25]
[轉貼]作品的標題 - 香港文匯報 / [2011-03-25]
文、圖:鄧凝姿(視覺藝術家,近來喜歡用文字思考香港藝術問題)
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內多個租戶單位門前,擺放了一套印有4位藝術家作品的短度明信片。明信片以雙面印刷,一面是參展藝術家的舊作圖像,另一面是作品的標題。印刷品是免費取閱,由Art Local組織主辦,從2010年開始分階段展出,現為第二階段(即日起至3月31日)。Art Local 是年青的組織,其策展論述直指「觀者遺忘了的藝術標題」的問題。展覽並沒有中文的題目,只是筆者把它寫成為「作品的標題」。
「作品的標題」其實是一個很小的論題,年青的策展人謝諾麟找來這個題目,並出錢出力,去提醒觀眾留意其重要性,看來他對這個問題有很大的感受。標題的一般內容有:藝術家名稱、作品題目、創作媒介和年份;有時還可以有作品的描述或藝術家論述,這些看來都屬資料性的傳遞,被忽略了也不足為奇。謝諾麟為甚麼會關心這個問題呢?
作品標題跟展覽有關,當代藝術重視公開展示,因此需要文字的介紹,對象是所有觀眾。大型的主題性展覽需要更多的文字,去讓觀眾了解整個策劃的方向和其所介紹的作品,所以展覽的整體概念很多時比個別藝術作品顯得重要,大概這也是謝諾麟所關心的事情吧;相對傳統中國畫的模式,很多時有關作品的內容已經在畫面上看到了,或當藝術品只是在友朋間相互分享時,一切有關作品的內容都盡在言語之間了。
除了展示的大前提外,也有一些社會現象,影響了標題的重要性,例如所謂「簽名式」的作品,意謂其作品就等如一個人的簽署一樣,容易辨認。從前,這個情況多存在於成名的藝術家內,他/她們的作品,由於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工作,終於讓我們看到了類似的作品;時至今天,很多作品、包括年青藝術家的,也很早成形,原因在於接受了學院的訓練後,新生代的藝術家,其創作會較能集中在同一主題/方向內;另一個當然是市場要求的原因,藝術家總要在藝術市場中讓觀察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總不能在短時間內變化太多,因此,如果已是耳熟能詳的作品,就不用標題了。
至於藝術的內容,大家可能會發現有些藝術作品是不難了解的,例如它們會用上了很多大眾熟悉的圖像,又或者彼此挪用/重複前者藝術家的視覺語言,使溝通變得容易,在大環境中能產生更多對話;除此,當代藝術也從抽象和內在性、走向外露和日常化,有些著重行動的創作,就像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只不過仍用上了藝術之名,這些作品有否標題,相信不是其關注的要點。近年來,觀眾的觀看方式變得主動,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閱讀作品,提出更多有趣的論點。不過,有些作品仍需要文字去解釋其中意義,例如一些概念藝術,其多不會倚重視覺語言的表達,反而會用上大量的書寫文字,使成為一類藝術的創作模式。
面對一個公共領域,藝術應該有很多的挑戰,謝諾麟雖是展覽的策展人、但本身也是藝術創作者,他以創作人的身份,去關心個人的陳述在公共環境中如何變得渺小;也讓大家思考,藝術家的身份,應該怎樣才能在開放的環境中確立起來。 (註:該展覽詳情可參閱hkartlocal.blogspot.com)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3/25/OT1103250009.htm
訂閱:
文章 (Atom)